Lazy loaded image
心情随笔
🗒️痛别杨振宁先生:一位软件工程师眼中的科学赤子与精神灯塔
字数 1808阅读时长 5 分钟
2025-10-18
2025-10-18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屏幕前敲击代码的双手蓦然停滞——杨振宁先生与世长辞的消息,如一颗沉甸甸的陨石,重重砸进每一位科技工作者的心底。此刻窗外的风也仿佛带着凉意,我凝视着尚未完成的算法模块,蓦然想起先生那句“科学的美在于简洁与对称”。这份跨越学科的精神共鸣,此刻凝结成难以言说的悲痛与不舍。
对杨老的初识,始于人教版七年级课本中的《邓稼先》。那时捧着课本的双手尚显稚嫩,却已被文中那句“稼先为人忠诚纯正,是我最敬爱的挚友”的真挚文字深深打动——原来这位书写科学家故事的作者,本身就是一位卓越的物理学家。如今,作为软件工程专业出身、扎根技术岗位的后辈,我更加透彻地读懂了他“用智慧搭建世界底层逻辑”的坚守:他用公式解构宇宙的奥秘,我们用代码构建数字的秩序。赛道虽异,却共享着对精准、严谨与价值创造的执着。今日,我们以最崇敬的姿态送别这位科学巨擘,也重温他用生命谱写的“赤子之歌”。
 
notion image

一、科学宇宙的“架构师”:从规范场到代码世界的共通智慧

初入大学时,物理系同窗曾向我科普“杨-米尔斯规范场理论”,称其为“粒子物理的基石,犹如软件世界的操作系统内核”。那时我才真正理解,先生二十多岁提出的理论,竟为后来的弱电统一理论、量子色动力学构筑了底层框架,如同为粒子物理世界编写了一套“基础运行协议”。这种“以简洁逻辑驾驭复杂系统”的智慧,让我在学习编程时始终心怀敬畏——我们调试代码时追求“零错误”的严谨,与先生推导公式时坚守“逻辑自洽”的纯粹,本质上都是对真理的极致追求。
更令人动容的是先生对基础科学的坚守。八十多岁高龄,他仍坚持在清华园为本科生讲授《普通物理》,黑板上每一个公式都书写得工整严谨,恰似我们编程时恪守的“代码规范”。他常说“基础不牢,地动山摇”,这句话后来成为我职业生涯的座右铭。每当面对复杂的系统重构,总会想起先生对“底层逻辑”的执着——先夯实根基,再谋求创新,这正是他留给所有科技工作者的宝贵启示。

二、赤子之心的“源代码”:跨越山海的家国情怀

“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。”先生这句话,从课本上的铅字化为照亮现实的精神灯塔,曾在我面临职业抉择——是追逐热门技术,还是深耕热爱的底层研发时,指引了方向。1971年,他作为首位访华的美籍科学家,冲破重重阻隔回到故土,带回的不仅是前沿科学知识,更是海外游子对祖国的赤子之心。后来他毅然放弃外国国籍,定居清华,将晚年全部心血倾注于中国科技事业——推动建立清华高等研究中心、为引进顶尖人才奔走助力、逐字逐句为青年学者修改论文。这份“将最核心的‘算法模块’奉献给祖国”的情怀,与《邓稼先》中那份对挚友、对民族的深情一脉相承,让同为科技工作者的我深受震撼。
notion image
记得有报道提及,先生晚年最感欣慰的,就是见证中国在粒子物理领域的突破。他曾谆谆告诫:“中国科技不能总是跟随,要敢于开展原创性工作。”这让我想起参与国产操作系统研发的日日夜夜,每当遭遇技术瓶颈,先生的话语就在耳畔回响:真正的强者,必须勇于构建自主的“技术架构”。先生用一生践行“科学无国界,科学家有祖国”的信念,这份深厚的家国情怀,是比任何理论都更具感染力的“精神源代码”。

三、精神灯塔的“传承链”:后辈工程师的“人生调试”

技术界常言“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”,杨老正是为无数后人搭建“肩膀”的巨人。从课本中那位深情记述挚友故事的作者,到严谨治学的科学泰斗,他的形象始终与“真诚”“执着”紧密相连。他对每一组数据反复核验的治学态度,让我在调试代码时不敢有分毫懈怠;他“做科学要耐得住寂寞”的教诲,帮助我抵御“短平快”技术热潮的诱惑;他对后学的倾囊相授,更让我领悟“传承”的真谛——正如他当年受教于费米先生,如今我也时常抽时间指导新人,将“严谨、务实、爱国”的精神火炬接力传递。
先生走了,但他留下的精神“代码库”永不褪色。当我们在数字世界中寻求“更优解”,当我们为国产科技突破奋力攻坚,当我们在诱惑面前坚守初心,都是在践行先生的理念。他犹如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,指引着我们这些“技术航海者”,在追求真理与价值的航程中坚定方向,永不迷失。
此刻,我重新坐回电脑前,指尖触碰键盘的瞬间,仿佛获得了沉甸甸的力量。窗外的月光洒在键帽上,如先生推导过的公式般清冷而通透。杨老,请您放心,作为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,我们将带着您传承的“精神算法”,在代码的世界里继续构筑有意义的未来——既追求技术的高度,更守护家国的温度,绝不辜负您一生的期许。
notion image
杨振宁先生千古,科学精神永垂不朽!
上一篇
从“行动vs体系”之争,看认知升级的四个层次
下一篇
2025Q3小结

评论
Loading...